2022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公示(机器人智能仿生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公示
一、 项目名称:
机器人智能仿生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及提名等级: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 项目简介:
1.研究背景
突破复杂服役条件下面临的环境自感知、结构自适应、状态自诊断、安全自防护技术瓶颈,是国际机器人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借鉴生物优异的感知、判断、 捕食和适应机制并优选集成,从智能仿生学方向研发新型机器人,具有重大的科 技价值和社会意义。面向国家安全和重庆智造对机器人在复杂环境智能高效安全 作业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 973、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 水平科研项目支持下,项目在机器人智能仿生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
2.技术创新点
(1) 在构建多源仿生感知理论模型基础上,揭示多介质力-振动-热关联接触机制及生物能量信息传递关系,研发五类柔性表层仿生力学触敏自传感器件,提高了机器人对复杂态势的精确感知能力。
(2) 基于生物超强攀爬特征与微纳组织结构关系的剖析,提出可控仿生摩擦 粘附方法,开发减振降噪能效比优化技术,研发六种柔性智能摩擦调控结构及仿 生攀附行进机构,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的负重作业与安全自防护能力。
(3) 揭示多模态脑肌眼电与交互意图的关联关系,研发视觉触觉与类生物群 体智能融合的机构协同控制技术,提升了基于智能认知的运动姿态可控水平和非结构化环境自适应作业能力,助推了机器人从形体仿生到智能交互的跨越。
(4)优选集成仿生传感器、智能控制器与运动机构,研发多形态(轮履式、 腿足式、抓附式、混合式) 仿生攀爬行进机器人及智能交互系统,为发展先进机器人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支撑。
3.知识产权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1件。
4.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成果在军警侦察、安全巡检、防疫清洁、科教培训、公共服务、山地特种作业等社会公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并在机器人产业联盟单位进行示范推广,近三 年新增销售收入超 20 亿元。获恰佩克、中关村双创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最佳产 业贡献奖等奖励,被新华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日报、重庆日报等 40 多家官方媒体报道,在重庆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推动我国高端机器人产业链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经院士专家组评价,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仿生能效、壁面攀爬速度、壁面自适应能力等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四、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 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授权号 |
权利人 |
发明专利 有效状态 |
发明专利 |
一种摩擦力可控的足部防滑装 置 |
ZL20161012 0550.6 |
重庆邮电大学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深层堆叠网络的脑电 信号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 |
ZL20161099 3354.X |
重庆邮电大学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磁敏橡胶黏附材料的 仿生双足爬壁机器人 |
ZL20191016 31738 |
重庆邮电大学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单向驱动微流体管 |
ZL20151075 9278.1 |
中国科学院合肥 物质科学研究院 |
有效 |
发明专利 |
基于样本熵和高斯模型的表面 肌电信号活动段分割方法 |
ZL20191073 6129.1 |
中国科学院合肥 物质科学研究院 |
有效 |
发明专利 |
表面法向荷载和温度双参数检 测系统 |
ZL20161120 4634.4 |
重庆大学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摩擦力可控的轮胎 |
ZL20161012 0753.5 |
重庆邮电大学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正交各向异性润湿性的磁 控柔性表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
ZL20191120 6877.5 |
中国科学院合肥 物质科学研究院 |
有效 |
发明专利 |
多功能互动机器人 |
ZL20181036 1834.3 |
重庆门罗机器人 科技有限公司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多 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 |
ZL20141007 6572.8 |
重庆邮电大学 |
有效 |
五、主要完成人及完成单位
李锐:第一完成人,教授,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完成单位:重庆邮电 大学。负责本项目整体技术研发及转化应用的实施,完成仿生传感、仿生磁控摩擦、仿生机器人创成的理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创新点2、创新点3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王晓杰:第二完成人,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项目中负责仿生攀附理论及关键技术,主要负责项目的仿生力学、仿生攀爬机构与系统创成研发工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8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唐贤伦:第三完成人,教授,重庆邮电大学,完成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在项目中负责智能仿生控制方法,主要负责项目的仿生群体智能控制算法、机器人作业协同控制技术和应用研发工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 8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 、创新点3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杨兴义:第四完成人,董事长、工程师,工作单位:重庆门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单位:重庆门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智能仿生机器人的测试评估、转化应用与产业联盟推广工作,在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赵明富:第五完成人,教授,工作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完成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仿生传感技术及测量评定,参与项目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7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廖昌荣:第六完成人,教授,工作单位:重庆大学,完成单位:重庆大学。在项目中负责完成仿生传感、智能机器人防护技术研发,以及成果的转化工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6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张建: 第七完成人,副总经理、高工,工作单位: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在项目中负责完成电力消防类巡检机器人研发、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6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潘鑫:第八完成人,总经理、工程师,工作单位:杭州它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杭州它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在公共卫生、清洁消杀等领域的技术转化、生产和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6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杨平安:第九完成人,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完成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在项目中负责完成传感器、柔性电磁防护与人机交互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工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6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王玉成:第十完成人,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多源信号识别与控制算法,成果转化及推广。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6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
刘晓:第十一完成人,副总经理、工程师,工作单位: 重庆门罗机器人科技 有限公司,完成单位:重庆门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 的测试评估优化、技术应用转化与产业推广工作。在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张雷:第十二完成人,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重庆市特种设备检 测研究院,完成单位: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及特种装备部件与整机的测评技术和应用推广。在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何勃:第十三完成人,副总经理、工程师,工作单位:重庆宇海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重庆宇海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生产管控平台及智能系统设计、加工和应用。在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寿梦杰: 第十四完成人,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完成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装备运维安全防护、系统集成和产学研协同工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5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
赵其纯: 第十五完成人,首席执行官、 工程师,工作单位:深圳市未来天使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深圳市未来天使机器人有限公司。在项目中负责完成机器人家居环境、科教与社会服务领域的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在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